C1 WB-F344-Bmi1大鼠惡性轉化株細胞系
C1 WB-F344-Bmi1大鼠惡性轉化株細胞系是一種經基因修飾構建的惡性轉化細胞模型,源于 F344 大鼠肝臟組織的 WB-F344 肝上皮樣干細胞,因 Bmi1 基因的異常表達而獲得惡性表型,在腫瘤發生機制研究和靶向治療探索中具有重要價值。
該細胞系的起源可追溯至 WB-F344 細胞。WB-F344 細胞是從 F344 大鼠肝臟中分離得到的肝上皮樣干細胞,具有成體肝干細胞的特性,能夠在體外長期穩定培養,且正常狀態下不具備致瘤性。而 Bmi1 基因作為多梳家族蛋白成員,在干細胞自我更新和腫瘤發生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,其異常激活會導致細胞增殖失控,進而引發惡性轉化。
C1 WB-F344-Bmi1 細胞系的構建主要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實現。研究人員利用慢病毒載體將 Bmi1 基因導入 WB-F344 細胞中,使 Bmi1 基因在細胞內過表達。經過篩選和傳代培養,獲得了穩定高表達 Bmi1 的細胞群體。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,細胞逐漸呈現出惡性轉化的特征,最終形成了 C1 WB-F344-Bmi1 這一惡性轉化株細胞系。
在生物學特性方面,C1 WB-F344-Bmi1 細胞表現出明顯的惡性表型。從形態上看,與正常的 WB-F344 細胞相比,C1 WB-F344-Bmi1 細胞形態發生顯著改變,多呈現為梭形或多邊形,細胞排列紊亂,邊界模糊,且大小不均一。在生長特性上,其增殖速度明顯加快,倍增時間較 WB-F344 細胞縮短。同時,該細胞系具有較強的克隆形成能力,在軟瓊脂克隆形成實驗中能形成大量克隆集落,而正常的 WB-F344 細胞則難以形成克隆。
致瘤性是 C1 WB-F344-Bmi1 細胞系的重要特性之一。通過裸鼠皮下接種實驗發現,將該細胞接種到裸鼠皮下后,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腫瘤,且腫瘤生長速度較快,具有穩定的致瘤性。經病理檢測證實,形成的腫瘤為惡性腫瘤,與臨床相關腫瘤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。
在研究應用方面,C1 WB-F344-Bmi1 細胞系有著廣泛的用途。在腫瘤發生機制研究中,它可用于探究 Bmi1 基因在肝臟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機制,分析其如何通過調控下游靶基因影響細胞的增殖、凋亡、侵襲和轉移等生物學行為。同時,該細胞系也為篩選 Bmi1 靶向藥物提供了理想的模型,通過檢測藥物對細胞增殖、致瘤性等方面的影響,可評估藥物的抗腫瘤效果,為開發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奠定基礎。此外,在腫瘤轉移研究中,利用該細胞系可建立相關的轉移模型,深入研究腫瘤轉移的分子機制。
培養 C1 WB-F344-Bmi1 細胞系需要特定的條件。培養基通常采用含 10% 胎牛血清、1% 青mei素 - 鏈mei素的 DMEM 培養基,培養環境為 37℃、5% CO?的恒溫培養箱。細胞呈貼壁生長,傳代時需用胰dan白酶消化,待細胞脫落成單個細胞后,按照適當的比例接種到新的培養瓶中。在長期培養過程中,要定期對細胞進行支原體檢測,確保細胞無污染。凍存時,需使用含 10% DMSO 的胎牛血清作為凍存液,將細胞置于液氮中保存,以保證細胞的活性。
不過,C1 WB-F344-Bmi1 細胞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作為一種體外培養的細胞模型,它無法wan全模擬體內復雜的腫瘤微環境,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讀和轉化應用時,需要結合動物模型和臨床樣本進行綜合分析。
總之,C1 WB-F344-Bmi1 大鼠惡性轉化株細胞系憑借其穩定的惡性表型和明確的基因背景,為腫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,有助于推動對腫瘤發生機制的深入理解和新型治療策略的研發。
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。